• 图片
  • 专题
  • 服务
  • 视觉派
  • 我要供稿
登录
注册

四川画报

画说四川

轩 视 界

视 觉 派

全部图片
select
  • 全部图片
  • 编辑图片
  • 创意图片
  • 新闻图片
  1. 组图
  2.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看城市之变-“煤都”之变
    • 预览
    • 标题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看城市之变-“煤都”之变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天擦皮鞋,日日洗衬衣。”这是1982年笔者到四川省华蓥市工作和生活的切身感受。

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在华蓥山西麓的矿区小镇双河场建置起来的为当地军工和煤炭、水泥等工矿企业服务的华蓥,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不足500米。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清溪河和漩溪河,污水横流、臭气弥漫;城中洼地花园坝,矿渣成山、垃圾遍布。当时戏称华蓥市蓥城是“七十一条街,九十二条河”,而“其实一条街,就是二条河”;“一条街道看到头,百货公司两层楼,要看没看头,要耍没耍头”,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环境污染较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境内的八大军工企业相继外迁,剩下的全是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企业,华蓥成了名符其实的“煤都”。

面对搬走地方经济半壁河山的军工企业外迁,华蓥儿女在阵痛中及时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热潮,并在“扩城靓市”、着力改善城市环境理念中,相继建起了南北“十里长街”、广(广安)(华蓥)华大道、华蓥山广场等地标性建筑。

“一黑(煤炭)一白(水泥)”的产业虽然书写了促进华蓥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但由此也背负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2009年3月,该市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城市后,华蓥儿女掀起了第三次创业热潮,在相继关闭130多家煤矿、水泥等矿山资源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坚持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和扩城靓市,相继投入巨资兴建了工业新城、蓥西新城、城北广场及城市骨干道路——新华大道、环城路和广(广安)华(华蓥)同城大道。

目前,华蓥市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4平方公里,人口已达1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49%,城区主干道已达20余公里。同时,城市转型后在“无中生有”中发展起来的80多家电子企业,其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在革命老区、“红岩故里”华蓥山下,一座产城相融的“工业城,旅游市”,在新时代已悄然崛起。

点击标签加入相应的收藏夹
创建收藏夹
  • 全部显示
  • 隐藏
  • 0 购物车
  • 收藏夹
  • 客服服务
    联系我们 QQ客服
  • 分享
    微信分享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 官方微信 四川画报官方微信
  • 帮助中心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才纳贤
  • 特邀摄影师
  • 合作伙伴
  • 服务条款
  • 帮助中心
旗下站点
  • 四川画报
  • 画说四川
  • 轩视界
  • 视觉派
  • 四川画报官方微信

  • 轩视界官方微信

  • 版权所有:四川画报社有限公司
  • 备案序号:蜀ICP备11014146号-1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20号
  • 版权申明:所有图文均受著作权保护,
    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不得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