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窝乡,位于木里县最北部,距县城200多公里,全乡复员面积805平方公里,人口仅1923人,409户,地广人稀,山路崎岖,各村常年不通公路。
今年夏天,我与朋友相约,驱车进木里博窝乡采风,拍摄藏区牧民的新生活,在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博窝乡最大的党贡牧场。正值索玛花盛开的时节,一场山雨过后,漫山遍野的山花开得更加娇艳。牧民们一早就把牦牛赶上山放养,傍晚再赶回牛栅。
放牧的小姑娘唱着山歌,手挥牧鞭,在山花里走着。蜜蜂嗡嗡地在花丛中里尽情采蜜。蓝天和白云离得那样近。空气里也弥漫着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置身眼前的美景之中,只觉迷醉,不愿醒来。在木里的大山里,这样的美景也是不多见的,这是上天的恩赐,让这里繁花似锦,成为了天然的大牧场。
走进扎西的家
“欢迎、欢迎……”尼玛娜姆的父亲苏朗扎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这里是他们在这个牧场的家,“卫星电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步话机都是政府统一发放的”,扎西一一的指给我们看。烧水、煮茶、打茶,一气合成,几分钟时间,一碗香喷喷的酥油茶就端到了我们手里。扎西打茶期间给我们介绍:“家里有一百多只牦牛,收入全靠牦牛,儿子去色达佛学院学习去了,妻子格绒娜姆和小女儿尼玛娜姆放牛,一年靠卖牛和卖酥油也有十多万元的收入,生活得很舒适。”
“阿爸有客人来?”一个甜甜的声音从屋外传来,旋风般,一个人就站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扎西的小女儿尼玛娜姆,正是花季的年龄,刚从山上把牦牛赶回家,一身简朴的藏装,高原红的脸蛋,一眼就能看出是藏家儿女,她用不熟练的汉语与我们打招呼,一转眼又出门去忙碌了。
牧场离乡政府还很远,晚上我们只能在扎西家里睡了,扎西吩咐妻子杀鸡煮饭,热情地招待我们。赶了一天的路,确实累了,合衣睡在火炉边的边凳上,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挤奶
清晨,藏狗狂吠,扎西一家已经早早起来,开始了一天最忙碌的工作——挤奶。这个季节正是牦牛产仔的高峰期,也是盛产牦牛奶的季节。格绒娜姆与她的女儿尼玛娜姆准备给牧场上的30多头奶牛挤奶,她们一头一头地唤回母牛,先让母牛给小牛犊喂奶,再把母牛和小牛隔开,分别拴在木桩上,然后绑上母牛的后脚,将奶桶放在牛肚下熟练地挤起了牛奶。只见,一双手抓住牛乳头一上一下地挤动,牛奶便像孩童玩耍的水枪一样,射入到奶桶里,几分钟后,就挤完一头。
尼玛娜姆今年15岁,仅读了小学2年级就回家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别看她年纪小,挤奶也是一把好手。在牛棚不远处,也有一个拴牛的木桩,她把母牛赶回来,放出小牛犊。奶牛妈妈亲切地呼唤着它的小牛犊,之后,小牛欢快地跑到母亲身边,使劲地摇着尾巴,拱进母亲的身下贪婪地吮吸着母乳。等小牛犊吃几口奶后,尼玛娜姆就会将它们分开,分别拴在木桩上,熟练地从挂在胸前的盐袋里,挖出盐来喂母牛和小牛,然后开始挤奶;其实让小牛先吸奶是为了让母牛的奶水通畅,以便挤奶。2个小时后,30头奶牛,全部挤完奶,尼玛娜姆和母亲一道提着奶桶回到了家中。
商量迁徙草场
简单的梳洗过后,母亲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餐,烧好开水,打上一壶热腾腾的酥油茶,一家人围着火塘开始喝起了早茶,吃着糌粑,咬着奶渣,商量着过几天又要迁徙的大事。父亲扎西说:“今年的雨季来得晚,这个牧区的草已供应不了这100来头牦牛的需要了,我已经和邻场的牧友商定好,过几天一起迁徙到离这里6个小时马程的崩嘎草场。”每年的草场迁徙,都是牧民与牧民之间相互约定好同时迁徙,这个草场的现有草量,不足以供应几家的牛,就必须迁到下一个草场,下一个草场的草吃完后,又要再迁到下一个草场,等到第一个草场的草长肥以后,又会迁徙回来,如此循环,扎西接着说:“今年也不例外,又到了迁徙的时候,尼玛娜姆你们要为迁徙做好充分的准备。”
早饭过后,尼玛娜姆一边吆喝着牛群,一边唱着山歌,愉快地将牛群往草场上赶,近处的草已经被牛群吃完,还未长出新的嫩芽,她只能将牛赶到比昨天更远的草地。牦牛仿佛也熟悉了这片草场,尼玛娜姆将它们赶到草场上就不再管它们了,听话的牦牛也不会走出这片草场,只会在这片草场里静静地吃着青草。
母女打酥油
尼玛娜姆就返回家里帮母亲打酥油。格绒娜姆告诉我们:“过去打酥油,全靠酥油桶来完成,既累又费时,一天打下来累得腰酸背痛,现在好了,用上了牛奶分离机,今天早上挤的30多斤奶,要不了一个小时就会打完!”
格绒娜姆将煮奶的锅放在火塘上,开始煮奶,一边煮一边搅,不时还用手试着奶的温度。此时,女儿尼玛娜姆已将分离机安装好,并放在了火塘旁,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煮奶。凭着常年的经验,格绒娜姆已能准确地判断出奶已经达到了可以分离的温度,便叫女儿摇起了分离机把手。格绒娜姆将牛奶倒进了分离机的入奶口。随着分离机嗡嗡作响的声音,洁白的牛奶和金灿灿的酥油慢慢地流入到各自的容器里。尼玛娜姆一边摇着分离机的手柄,一边问母亲:“哥哥已经去色达佛学院学习很久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很久没见了,很想哥哥。”母亲格绒娜姆说:“哥哥一边学习一边还要修行,可能还要耽搁些时间,学完了就会回来看你的,还会给你带礼物哦。”一听到这话,女儿的微笑就不由自主地挂在了脸上。就在母女俩交流间,一桶奶已经打完。30多斤的牛奶打出了2斤酥油。
母亲将打出的酥油揉捏成一个圆饼状泡在冷水中。女儿又将分离出的牛奶,倒在了奶锅中,放在火塘上开始煮奶渣。这些都是牧民的生活必需品。牧民一年四季可以说每一天都离不开酥油,敬佛点灯要酥油,一日三茶要酥油,余下的酥油还可以卖钱购买其他生活用品。转眼间,锅内的奶渣已经漂浮在酸水上了,于是,尼玛娜姆将纱布过滤袋盖在桶上,把煮好的奶渣和酸水一同倒入过滤袋里,这样酸水滤出,滤袋里只剩下奶渣。将滤袋裹紧,压上石块,让剩余的酸水都滤出。二十分钟后,再将奶渣取出,放在火塘上的熏架上慢慢熏干。
牧场上的生活
这时已经是中午了,扎西开始做午饭,牧民的午饭很简单,烙两三个馍,打几碗酥油茶就行了。他从陈旧的皮口袋里舀出几大勺青稞面粉,用清水和好后,整团打在圆形的铁烙片上,用小木板压平,放在火上烘烤一会儿后,翻一面继续烘烤,待青稞馍半熟后,放在火塘边继续烘烤,不停地翻面,一个接一个地做着,待馍烤出金黄的颜色,青稞的香味扑鼻而来,馍熟茶好后,一家人便开始吃起这简单的午饭。
午饭过后,各自又开始忙碌起来。母亲去割猪草,尼玛娜姆骑着摩托车去几公里以外的河沟里驮水。一桶50斤重的水,一次要驮回2桶,这个重量对于城里的15岁姑娘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而尼玛娜姆,这个草原上的小姑娘,在长期的艰苦磨炼下却能顺利完成。
驮完水,吃一开茶,已临近下午,尼玛拉姆又要到今早放牛的草场,把牦牛赶回来。
一天之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将小牛犊和母牛分开,这是一个人无法办到的事,必须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才能将小牛犊从妈妈身边拉回到小牛犊的棚子里。全家人,一人拉开牛妈妈,一人用盐分散注意力,另一人要拉开小牛,缺一不可。如果不把小牛犊关回棚子里,它就会不停地吃奶,如果奶被吃光了,第二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奶可以挤了。
忙碌而疲惫的一天过去了。扎西打开对讲机联系邻场的牧民,商谈转场的事。尼玛娜姆则是打开马背电视机,坐在母亲身旁观看着电视。一家人在温馨的谈笑间,不时能听见屋外的牛叫声。入夜之后,草原一片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