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传说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定为十三两为一斤,且叫“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十三两一斤的基础上,又加上人间的“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因此,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并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计算方便,国家把秤统一改为十两为一市斤。如今,随着新兴的电子秤广泛应用,对木杆秤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木杆秤应用的舞台越来越小,制秤艺人更难寻觅。
陈萍与她的秤店
在四川省西昌市新市场62号西昌市秤店,就有一家苦苦支撑的木杆秤生产艺人,近日记者在这家门市采访了这位艺人。一进店门,主人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上名片一看,西昌市秤店陈萍,经营电子台秤、电子秤、台秤、案秤、天平、各种木杆秤,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子既是门市又是生产车间,两边挂满了大秤小秤。50岁的年龄看上去有些苍老。她告诉我们,制秤这行太苦了,16岁还是小姑娘就进厂当学徒,原来的刊刻工艺厂,属集体企业,她分在度量衡车间,也就是生产木杆秤,由于书读得少,能学门手艺也是家人的愿望。“那时好艰难哟,秤杆要用土漆,而且必须用手上漆,经常生漆疮,秤法码拿不动,有时还砸脚,92年厂垮了,就借了2000多元钱自已开店,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和她在厂里的师兄弟都因为太苦了,又铮不了几个钱都没有做这一行了,在西昌市前几年还有几家在做秤,现在城里就只有这一家了。
传统的手工制秤工艺
这种传统的手工制做工艺又有体力活又有技术活,工艺繁多,而且每道工艺又有几道细的工艺,加起来有几十种。“制秤是根椐杠杆原理,确定好重点、力点和支点,首先要选杆,秤杆一般用坚硬的水红木,秤杆的粗细、长短,都直接影响星点的定位。从选材、打磨、刨圆,到测计量、钉秤花、特别是钻眼钉秤花最费眼、费工的,大秤小秤的秤杆上的秤花都一样多,要钻600多个小眼、钉600多个星眼,眼钻不直,钉出的秤花就不直,直接影响到秤的准确度,每一道都很精细,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陈萍讲述着她的制秤工艺,“然后就是打磨、上漆、磨漆,最后就是秤法码检测,看是否准确。关键是生产良心秤”陈萍在讲述的时侯很是专业,每道工艺都讲得头头是道,严然一副老师傅的样子。
“做了这么几十年对这一行一定有感情了”?记者问,“要说没有感情那是假的,你说现在能怎么办,就因为太苦了,儿子不愿学,我也不想教,岁数也大了,能干多久是多久吧,徒弟也不想收,看来今后要失传了”,一边说陈萍一边拿出了她做秤的工具,有推刨、磨石、手钻,“你看这些工具跟随我都有三十年了,推刨的铜皮底都要磨穿了,这个磨石从河坝里拣回来的时侯是圆的,现在都磨去一半了,老东西用起顺手,时间长了也舍不得换,也有感情了”。
这艰辛的制秤业还能维持多久?
是啊,这艰辛的制秤业在许多大城市都不许生产了,在西昌还能维持多久呢?十年?二十年?总之传统的木杆秤的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将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陈萍每天都要做秤,小秤一天可以做一杆,大秤要两天才能做一杆,一年可以生产200杆木杆秤,然而大秤160元一杆,小秤45元一杆,去了成本和房租也所乘无几了。“光靠生产木秤是不行的,还要卖电子台秤、电子秤、台秤,才能维持生计,光制秤一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今天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富足时期,木杆秤对于人们来说不很重要了,但对于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历史来说它凝结着我们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它从单一品种发展得如此丰富多彩,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它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从未间断过,,更不希望在我们的手中间断,民族的火炬,灿烂的文明更应该经过每一个人的手生生不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