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千年的传承,古老的造纸术逐渐被现代化的设备造纸取代,传统的小作坊造纸工艺已难觅踪迹。
近日,本报记者在宁南有幸亲眼目睹了这种手工造纸的全过程。 而这种古老技艺能延用至今,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
一张纸的诞生
宁南县披沙镇马口村一组,孔高富家的手工造纸作坊坐落在这里。这是一个安静的小院,院墙边上并排着四个水池,只见一个工人在纸浆池里熟练的抄纸,哗、哗、哗三声水响一粘就是一张纸。在他旁边已抄了几千张湿纸了,厚厚的一叠,蔚为壮观。这个工人就在这一米高一米多宽的水泥池边,一直重复着抄纸的动作……整个院落没有机器的轰鸣声。
而一张纸的诞生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些过程。
孔高富师傅今年58岁了,用传统的方法造纸已有16年了。据他介绍,1992年,他到云南巧家去耍,无意中看见了这造纸术,深深的被这造纸术所吸引。于是,下定决心学成归来。在宁南开起了这家小作坊,主要生产钱纸。孔高富说:“虽然只是生产钱纸,但这技术可是古老的,古时造纸就是这套工序”。
在孔师傅的带领下,记者对整个造纸生产工序作了深入了解。
走出院子后门,不远处的三个池子,浸泡着很多竹子。孔师傅说:“这些竹子就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我们把别人编竹器不用的废竹料买回来,在其中的一个池子用石灰浸泡半年,再在另两个池子捂半年。然后才能用粉碎机打浆,节约时间和人工。”
记者没有看见粉粹机打浆的过程,据孔师傅介绍,过去全靠牛拉石碾来碾竹浆,碾一天的料,粉碎机打半个小时完。纸浆要打的很细,才放在水池里搅拌均匀,加入仙人掌浆。仙人掌浆的作用是让纸浆水有粘性,但放多了抄纸的时后抄起来丢不掉,放少了又没有粘性,抄不起来,这全靠经验。一池子水只能放十多斤纸浆”。
接下来就是从池子里抄纸了。只见那抄纸的小师傅手拿特制的帘子、帘架,双手端好,左边进一下,右边进一下,中间进一下就抄好了一张湿纸。然后将其粘在一旁的上一张湿纸上,以此重复。孔师傅继续说道:“抄时要掌握轻重,力度适中。抄多了纸就厚了,抄少了纸就薄了。抄六千多张就开始榨干,要榨四十多分钟,直到没有水滴出来才拿到屋里分开晾干。晾干后打捆就成了待售的成品纸钱。”
看完这传统造纸工艺的全过程,不得不为先人的智慧所感动。
古老技艺的传承困惑
据孔师傅介绍,要造好一张质量好的纸钱,关键看原料和漂白技术。他这个作坊生产的纸钱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所以对质量的要求不太高。
据了解,宁南县目前只有这一家造纸作坊。虽然纸张略显粗糙,但因为市场需求大,造出来的纸还是供不应求。
记者问正在抄纸的小师傅学这门造纸技术多久了,每天要生产多少纸,小师傅说,“小时侯在老家云南巧家六合乡就学会了。因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造纸,人人都会这门技术。因为老家都用机器生产了,才到宁南来。现在抄一天可抄二千张纸。”
虽然生意好做,但因为造纸周期长,废工又废时,加之价格低,一人生产一天只能生产2000张纸,才卖100元钱。
手工作坊的利润率太低了。孔师傅坦言,传统的手工造纸行业迟早要被市场淘汰。古时候的这种工艺很可能保不住了。
作坊收入减少,传承后继乏人。当先进的造纸机器以每分钟900米长、8米多宽的速度在生产线上出纸时,孔高富家的小作坊依然在用手工,原始的一张一张的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