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碾碾坊历经风雨
远远看去双碾的碾坊用谷草盖顶,土磊的墙,基脚用大石磊造。房顶的谷草是新翻上去的,金黄金黄十分抢眼,从复兴堰到地基上面,水冲泻下来时,拍打着水车的木风叶,水车就悠悠地转动起来,像老牛踱步似的,只有在碾米时,水车才会转得飞快,飞快的木风叶把水珠拍碎成的水气弥漫了整个水碾坊。
已60多岁的王远伦是82年买下的这座碾坊,“过去一直是加工大米,收粮时白天黑夜不停的碾米,四乡八邻的都来,还要排队碾米,现在都用机械打米了,没人来碾米,只好给香厂加工锯木面,也只能算是一项副业,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加工锯木可惜了这六百年的碾坊”。
问及为什么水碾历经六百年都还保存完好,还能生产,王远伦说:“这碾坊到我这一代,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经营了,总之只知道历届政府和乡亲们都很关心这座水碾坊,光我这代就进行过3次大的维修,92年时发生过一次大火,把碾坊烧了,自已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建,补修了基脚和房子,好在碾台、碾槽、碾架没有烧毁,一直保持到今天,小的维修一直在搞,换碾盘、翻房顶,修修补补又能用好多年,老一辈人要我管好这座水碾坊,世代传存下去,经过碾坊的水要灌溉下游上万亩的农田,有多少农户受益哟”。
打旅游的牌子让碾坊有更大用场
古老的水车带动着碾盘在碾槽里悠悠的转着,许多小孩子都来碾坊看碾锯木,王远伦的老伴严信春一边和我们说着话一边围着碾槽扫着碾出来的锯木面,他告诉我们他们也在想办法,老是碾锯木面也不是办法,还是要求发展,开展一些别的业务。“现在城里人吃精米吃多了,又反回来想吃糙米了,乡政府的领导也在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现每年乡上举办的“草莓节”就打出了旅游的牌子。今后来看水碾坊的游客多了,就办一家农家乐,吃草莓、吃水碾米、吃农家菜,既环保、又绿色,对健康又持别有好处,想想都是高兴的”,对未来严信春充满信心。
望着不停转动着的碾盘,想着两位老人的介绍和对未来的展望,仿佛老人的愿望都实现了,水碾坊旁边开起了“农家乐”,城里的人都来参观这六百年的水碾坊,吃起了农家菜,走时还扛点水碾米回家……。心里默默的祝福两位勤劳的老人,愿他们梦想成真。
小桥水碾坊距今已六百余年的悠久历史,也是西昌市内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下来并用于生产的古水碾。
《物原器原》说鲁班制做了碾子,碾是用于碾脱谷壳,碾及精米的加工农具,由碾台、碾槽、碾架等构成,碾出现较晚,目前未发现魏晋以前的考古实物,最早的是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随墓出土的陶碾,不过《魏书,崔亮传》已提到“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洛阳伽篮记•景咎寺》:“又凿渠引水,固流城郭,造治碾有利于时”。上述皆是水碾,估计用人力或畜力带动的碾,其历史应更早一些,有可能早到汉代。至唐代,碾的使用更为普遍,各地唐墓时有陶碾出土。宋元以后,石碾更成了农村的主要加工农具,一直沿用。至今现代化的农机具已逐步代替水碾或人力、畜力带动的水碾;但仍有极少部分还存在少量碾子用以加工或作为历史研究佐据或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