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全国名片,西昌有不少,其中公交车上的彝汉双语播报,算一个,是越来越多游客眼中的异域风情。
“西昌有一怪,公共汽车跑城外。”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西昌城里没有运营的公共汽车,仅有的几路车全部跑城外时,西昌人说公交车的一句顺口溜。
那时,公共汽车线路少,在人民广场附近上车,最熟悉的一路就是去邛海的公共汽车。由于经常去邛海游泳,所以常坐这路车,用气开关车门,由售票员控制,而且沿途招手就停,随时上下。所以车速较慢,有时摇摇晃晃,要近一个小时才能到邛海。到邛海公园,票价4分钱。
公交车是一张城市流动的名片。近年来,西昌的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公交车的数量逐年增长,公交优先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切实感受到市民从出行环境的改善、出行方式的改变中,共享着城市公交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清理父亲冷登亿的照片时,我找到几张公交公司的老照片。有清晨集体出车的、有热情服务的售票员、有爱岗敬业的公共汽车驾驶员,这些照片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公交公司状况。
随手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发,好朋友吕延均打来电话:“你发的那个爱岗敬业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就是我的父亲,把照片给我,我要好好保存。”我说:“行,但给我讲一下你的父亲。”
吕延均的父亲吕名箭,是西昌公交的元老。
1968年吕名箭调到西昌公共汽车站时,这个单位刚成立两年,站址在当时的西昌人民路、现在的达达春天大楼的位置。
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吕名箭的人生充满艰辛。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身上多处负伤,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工作一辈子。
1949年8月,吕名箭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三野战军后勤四团任汽车驾驶员。朝鲜战争爆发,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开赴抗美援朝战场,担任后勤物资运输。参加作战两次,战斗中多处负伤,荣立三等功,是三等甲级残废军人。
战争结束后于1955年转业回浙江义乌务农。同年招工到四川雅安汽车运输公司汽车16队,任汽车驾驶员。
1958年调西昌汽车运输公司汽车18队,任汽车驾驶员。多次被评为运输先进个人。1961年调入西昌地区交通局汽车队,任汽车驾驶员。1968年调入西昌公共汽车站。
吕名箭在公交战线一干就是12个年头,风里来雨里去,无论春夏秋冬,按时发车,平安运送乘客,安全行车60万公里,成为消耗燃油低、修理费少、无安全责任事故的特级驾驶员,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他于1980年光荣退休。
正是许多像吕名箭一样的好司机,见证了西昌城市交通工具从2辆到373辆的巨变。
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52年来,党委政府对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尤为重视。
1966年10月,西昌专员公署建设局生产办公室接回四川省建设厅划拨的“常州牌”大公共汽车两辆,投入试运营。只有小庙至新村对开的一条客运线路。1967年初,新购进上海牌大公共汽车4辆投入运营。线路改为两条,即西昌至缸窑和西昌至锅盖梁。
1967年5月,经西昌专属生产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西昌公共汽车站。全站有职工44人,职工工资总额15375元,利润总额5.6万元,上交税金0.4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8.6万元。
到2006年,全市有市公交公司和市汇通公司两家城市、城乡公交公司,拥有公交车430辆、公交线路31条。
2017年7月,经西昌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公交公司和市汇通公司对城市公交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组建的“国有资本控股、民营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城市公交企业——西昌月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截止2018年4月30日,西昌月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拥有公司员工1059人,运营线路44条,运营车辆373台,其中新能源公交车86台。按照市政府提出的“让政府放心,让市民满意,让员工乐业”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以服务换市场,向成本要效益”的经营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公司在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未来五年,西昌月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将以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规划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提升城市公交引导城市发展能力、服务保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经济舒适、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城市公交系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利益,将企业打造成为全国地市级城市企业中的标杆企业和“混改”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