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亚探秘之一神秘的伙婚
文/图 凉山日报记者 冷文浩
在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边缘的深山峡谷里,有一个遗世独立的俄亚大村。那里至今仍保存着最原汁原味的纳西古风神韵,当今更有“纳西古城在丽江,纳西古寨在俄亚”之说。在今年5月初夏大峡谷最美的时节,本报记者走进了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山村,以通俗的文字、珍贵的图片及实地考察的记录,揭示出这一世外桃源背后的种种细节。
这里有湛蓝悠远的天空,有苍茫无垠的山川,有壮丽秀美的峡谷,有神秘离奇的习俗……这里的人们和谐共处,生活和信仰独具特色,其深奥的智慧、朴实而善良的品行,以及与自然和睦相依的特异灵性,让我们感慨不已。
俄亚纳西族乡,是木里最边远的民族乡,全乡幅员面积578平方公里,总人口5180人,居住着纳西、藏、汉等3种民族,是四川省纳西族最集中的聚居地,人口占全省纳西族的70%。
俄亚为纳西语,意为大岩包。俄亚大村,位于木里县城西南面,乡政府就坐落在此,全村居住着198户、1400多纳西人,距县城298公里。
俄亚全乡基本上处在矮山,分布在木里河、龙达河沿岸,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从县城出发到俄亚乡不通公路。过去,遇到晴好的天气,骑马到俄亚需要行走一星期,若遇到冬季大雪封山,就得绕道行走,从木里乘车出发,路经盐源到云南省的宁蒗县,再经过永胜、丽江、香格里拉,然后租马再徒步两天的山路才能到达俄亚乡。
正因为她千百年来保持进入的艰难性,才有了令人向往的神秘。
在那与世隔绝的深山峡谷中,神奇的纳西古寨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没有被同化?俄亚是不是纳西东巴文化传承最完整的地方?为什么至今还保存着种种奇特的婚姻制度?那些当今世界上最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怎么会如此建造?看完我们记者采写的“俄亚探秘”系列报道,相信你就会一一找到答案。
一个多夫多妻的山谷
在俄亚从古至今留存着多种婚姻形式——安达婚、伙婚和一夫一妻。
安达婚在过去是俄亚纳西族最基本的婚姻形式,安达是纳西话“朋友”的意思,是男女朋友,白天依然在各自家里生活,夜晚则住在一起,但都是住在外面,很少有住在家里的,晚上在村外找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第二天鸡叫后又悄悄返回村里。在俄亚几个世纪的变迁中,安达婚已经被削弱了,仅仅是青年时代的婚姻形式,成年以后则开始伙婚,并建立家庭。伙婚又有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俄亚比较流行的是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
俄亚神秘的伙婚
探访两代伙婚家庭
和睦温馨的伙婚大家庭
□
凉山州木里县瓦厂区俄亚纳西族乡的俄亚大村,地处于云南四川两省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5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达河环绕。俄亚是个纳西族古寨,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198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成为了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镶嵌在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的一颗明珠。清清的龙达河水从村脚流过,养育了两岸的村民,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而俄亚最神秘的婚姻形式——伙婚,因鲜为人知而让我们想去一探究竟。
探访两代伙婚家庭
5月中旬,正是俄亚大村农忙时节,在老村长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一户两代人都是伙婚的家庭,热情好客的主人家把我们请进屋,在正房火塘边坐下,女主人洗一只碗斟一碗黄酒,一一递到客人手上,由于老村长打了招呼,两个儿子都没有上庄房忙农活,大老汉把一家人叫在一起,一一给我们介绍。
大老汉日垒扎塔,今年78岁,二老汉朗布,今年65岁,老妻哈美,今年68岁,这是第一代伙婚。他们1957年举行婚礼,共生育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女儿已经出嫁,还有一个女儿在家,大老汉说“女儿总归要嫁的,不算是家里人。”大儿子高土,今年36岁,小儿子古马,33岁,妻子古米31岁,这是第二代伙婚。他们共同生育了一儿两女,现都在乡中心校读书。大家庭9口人盘腿坐在火堂的右边,一排排很热闹。
在俄亚从古至今留存着多种婚姻形式——安达婚、伙婚和一夫一妻。
安达婚在过去是俄亚纳西族最基本的婚姻形式,安达是纳西话“朋友”的意思,是男女朋友,白天依然在各自家里生活,夜晚则住在一起,但都是住在外面,很少有住在家里的,晚上在村外找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第二天鸡叫后又悄悄返回村里。在俄亚几个世纪的变迁中,安达婚已经被削弱了,仅仅是青年时代的婚姻形式,成年以后则开始伙婚,并建立家庭。伙婚又有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比较流行的是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所谓兄弟共妻,就是以兄的名义娶一妻子,和兄弟一起共同生活,形成兄弟共妻家庭。在俄亚大村现在兄弟共妻的婚姻形式较多,姐妹共夫的婚姻形式已不多见。这种婚俗留存的主要原因是受家庭人口多少的影响,当地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较少,多半是人口较多的伙婚家庭,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人,而一般认为拥有10至12人的家庭最理想,他们对人口稀少十分忧虑和畏惧。在当地,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人少是最不幸的,潜伏着巨大的生存危险,它不仅是贫穷的原因,还会面临绝嗣之灾。
和睦温馨的伙婚大家庭
阳光从屋顶透了进来,屋里亮堂了许多,两个火塘的火烧得旺旺的,显得格外和睦温馨。
儿媳妇开始给一家人斟黄酒,先从大老汉斟起,从老到小,一家人都端上黄酒后,大老汉开始祈祷,“感谢菩萨、感谢祖先,因为有你们的保佑,让我们一家人现在有吃有喝,谢谢!”然后喝一口,这时一家人才开始喝酒,儿媳妇提着酒壶负责为各位斟酒,还是先从大老汉斟起,不同的是大老汉喝一口后就端着酒碗给儿媳妇喝,算是敬儿媳妇,也算是对她勤劳的肯定,依次是二老汉、婆婆,然后是儿子敬媳妇,孙子辈的敬母亲、敬爷爷奶奶,看着这互敬互爱的一家人,非常和睦,我们由衷的为他们高兴。
酒过三巡,儿媳妇古米开始做午饭了,煮猪膘肉、酸菜汤、烙玉米粑粑。因为来了客人,婆婆淘了米,煮上了饭,大儿子高土也从媳妇手里接了猪膘肉开始切,边切边把好肉递给大老汉和二老汉吃,孩子们也在菜板上抓肉吃,媳妇烙完玉米粑粑,放在老人和丈夫的面前,然后洗碗盛酸菜汤,还是一人一碗,递在每人手上,大儿子离坐来到锅台前,在两个锅架上分别放上三堆饭,三堆肉,是敬菩萨和祖先的。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吃饭,儿媳妇站在锅台前,为老人、丈夫盛酸菜汤,一直到一家人吃完,收了碗,儿媳妇才开始吃饭。
第一代伙婚
在这个家庭中,大老汉是一家之主,由于年龄大了就不去庄房干农活,过去一直管家,现在也交给大儿子管了,他负责走亲戚、串门。在大村中走亲戚也算一项重要的事,有时在家里纺毛线,干点力所能及的事。
“家里有14亩水田、8亩旱地,都由两个儿子负责种,每年粮食大概有1.5万斤,农闲时两个儿子都去跑马帮,在村子里算是富裕的,家里还养有4匹骡子、40多头猪和70多只羊,一家人吃穿都不愁,这就是人多的好处”。大老汉日垒扎塔高兴地向我们介绍。
说到伙婚老人也不忌讳,认为这是本地婚俗,老一辈就是这样传下来的,而且村子里大多数家庭都是伙婚家庭,他说:“过去家里很穷,是父母包办结的婚,结婚时家里什么都没有,后来有了孩子,日子就过得更清苦,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包产到户后,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了,日子也就有所好转,两个儿子结婚后,生活就越来越好了,两个男人娶一个女人回来,就更能保护这个女人,从而也保护了这个家庭,更能让这个家庭团结在一起,家里有什么事两个男人一起出面解决,一个外出跑马帮,还有一个男人在家里,除了农忙时两兄弟都上庄房种庄稼而外,总之家里一直都有男人在家,儿子大了我给儿子说,这样的
婚姻好,这样的家庭团结,不会分家,让人和财产流失,儿子也听话,也是两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回来。”
老妻哈美接着说:“17岁就嫁到这个家,年轻时吃了一些苦,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家务事都是儿媳妇在做,儿媳妇上庄房了,就给大老汉煮茶、煮饭,二老汉和孙女每天都要上山放羊,4至6月农忙时就住在庄房,平日里都住在家里,放羊回来,还是一样的煮茶、煮饭给他吃,平日里就喂喂鸡、喂喂猪,日子过得很轻松。”
由于农忙,二老汉朗布和两个儿子要上庄房。我们第二天一早爬了近1小时的山路,赶到他们家位于半山腰上的庄房。
二老汉在房顶上打草鞋,两个儿子忙着犁地,儿媳妇正在忙着煮早饭。看着对面山脚下晨曦中升起袅袅炊烟的俄亚大村,二老汉感叹地说:“13岁时就结婚了,结婚时自己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大哥结了一个媳妇回来,伙婚要一起过日子,因为是父母包办,想来父母做主的事应该是好事,也就和大哥一起伙婚,娶了哈美,大哥管家,我经常外出跑马帮,挣的钱都交给大哥,有时自己也留点钱给哈美买点东西,我们都是自己有自己的房间,平时各睡各的,我外出回来,哈美就会到我房间里来,有时到庄房劳动,哈美也会跟我上庄房,包产到户后就没有跑马帮了,一心一意种田,儿子大了,成了家,大哥也把管家的事交给了大儿子打理,现在年龄都大了,哈美也爬不上山了,就一直在家里照顾大哥,我还能放羊,现在有70只羊,每天放了羊就回大村家里,一大家人聊聊天,一起吃饭,日子也过得很好,两个儿子也懂事,经常给我们老人买些日用品,春节前还给我们买了新鞋子,不过我穿不惯,穿草鞋穿惯了,还是觉得自己打的草鞋好穿”。
第二代伙婚
这时儿媳妇古米把早饭做好了,就端在庄房
的房顶上来吃,古米说:“这里风景好,能看见大村,又能看见群山,我们经常在这里吃饭。”在田里耕地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也洗了手过来吃饭,古米一一给他们把饭盛上,几个人围成一圈吃饭。大儿子给我们介绍他们第二代伙婚的情况,他说:“古米和我从小就认识,也是小时候的伙伴,长大后发展成朋友,也就是安达婚,父母这时也要求娶回来后和兄弟伙婚,也讲了许多好处和自己的经历,我看老人的主要目的是怕我和兄弟各娶一个回来,今后闹分家,造成家里人员和财产的流失,就听了老人的话,经双方父母同意后组成了这第二代伙婚家庭”。
儿媳妇古米吃完饭后,收拾完碗筷,也给我们介绍了她的伙婚经历:她父亲是大村的老支书,在这个特殊地理环境、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子里,父亲对她的教育也是嫁给两个男人好,一夫一妻的家庭在村里很穷、很累,连骡子也买不起,而两个男人的家庭要富裕得多,幸福得多。
她说,她19岁就嫁到这家,现在一个男人外出跑马帮或打工挣钱,还有一个在家,很多事
都能做,平时在家里帮助老妈妈煮饭、喂鸡,农忙时就上庄房给两个男人煮饭、干点农活,三个孩子就交给老人照看,“两个男人都很关心我,理解我,我也对他们同样好,没有偏心,女儿长大了如果有可能,也愿意她嫁给两个男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通车了,能走出这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俄亚大村,这个特殊地理环境、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子里,伙婚作为山外人难以理解的婚姻形式,在大村40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在这里只有大家庭才能富起来,分家会让家里的成员和财产流失。
相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俄亚大村这颗镶嵌在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的明珠,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展示出它的奇特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