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冷登亿去世整整四年,经常会想起他,可能是睹物思人的原因,经常翻看他拍摄的那些老照片,这是他留给我最珍贵的遗产,上万张老照片,虽已发黄,有的底片已经老化,但弥足珍贵,记录了凉山、西昌的历史。作为凉山第一代摄影家,凉山日报高级记者,他拍摄了大量的凉山照片,足迹踏遍了凉山的山山水水,成为了省州乃至国内著名摄影家。
我于1994年部队转业到凉山日报任专职摄影记者,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拍摄凉山,也成为了记录凉山发展的见证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西昌也将迎来建市40周年。若是将时针调回到40年前,那时的西昌,还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渔村”。经过40年发展,特别是从“黄金十年”到“铂金十年”这段时间,西昌已然旧貌换新颜,到2017年,西昌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9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5位,成为四川唯一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两代摄影家,相隔40年,一组组新旧对比的照片,记录了西昌变迁,让人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的痕迹,在摄影家对比鲜明的镜头里,显现无疑。西昌,从一座灰色沉静的小城变成一座热闹繁荣的城市。照片涵盖了普通老百姓的吃住行,还有各个时期标志性的建筑、商店、街道、体育场、电影院等。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时间痕迹•两代摄影家跨世纪的西昌影像档案”系列,每周一期。因为我们同样心怀一个质朴愿望,要让沉寂的图片活起来,让下一辈人知道西昌这些年的变化。他常说:他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那样的熟悉,许多次有回成都的机会,他都没走,就是因为喜爱这里的气候与环境,看着这里的发展与变化,更是由衷地高兴。2014年父亲去世后,我下功夫整理了他留下的上万张底片,编辑出版了《见证历史三十年——冷登亿摄影作品集》画册。从画册里能清晰地看到父亲的足迹与凉山、西昌的历史。40年前的西昌城、邛海、泸山;1973年9月21日老海亭前抢收被洪水淹没的夏粮;1975年根治海河,西昌县农民、干部数千人没有报酬,自带口粮,在海河安营扎寨,满腔热情投入根治海河的战斗、七十年代初围海造田;1986年1月1日彝海结盟塑像落成典礼;邛海鱼场捕鱼能手;1972年轰轰烈烈改造黑沙河;1984年建设中的凉山钢铁厂;八十年代商业区夜市;1985年7月8日西昌洪灾,凉山州武警官兵以血肉之躯奋战在西昌抗洪第一线;等等。这沉甸甸的画册,真实地记录了凉山、西昌的变迁。他的好友王万金先生为画册作序道:“出版这本见证历史的画册,弥足珍贵。工作五十年,他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追踪着春潮的浩荡与宏阔,追踪着春色的和谐与美丽,从影三十余年,用他的‘第三只眼’观照天地沧桑,记录人寰嬗变。为历史缀合成浩浩万余幅的‘视角传记’。”
1994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凉山日报社工作,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拍摄了大量关于西昌的照片。
纵观西昌城市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们无不为之骄傲和自豪。
改革开放前,由于贫穷落后,西昌城的建筑多为破旧低矮的房屋,城市毫无亮点可言。但通过改革开放的前期建设,建筑情况大有改观。除住宅的规模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公共建筑更是凸显风貌:民族贸易商场、西昌百货大楼、农垦大厦、海风楼、凉山州民族体育场、凉山州物资贸易中心大楼、卫星宾馆等名字,曾是西昌的骄傲,虽然这些建筑的形体不能与现在城南大道上的沃尔玛商场、公安大厦、凉山州政务中心、岷山饭店、指挥中心大楼等媲美,但它们是时代的见证,改革的成果。
2000年以后,特别是“一办三创”以来,西昌城市建设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秀丽的景区、整洁的城市、高耸的楼房、宽敞的道路、完善的设施、舒适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用心去记录一座城市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我拍摄了大量这座城市的照片,总想比对着父亲拍摄过的角度拍摄,这样更有说服力。无赖时过境迁,许多老照片都看不出是什
么地方,只好借助朋友圈,让大家帮助回忆指认。朋友圈一发,就引起争议,有的说是这里,有的说是那里,我又据朋友所说去一一找寻比对,最后确认拍摄,然后为指认正确的朋友点赞叫好,是他们成就了这些比对照片的刊发。
如果你想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有多和谐,来湿地公园吧,和煦的风,觅食的海鸥,摇曳的树,拍照的、走路的、骑车的、跳舞的,各得其所。如果你想看看这一座城市奔涌着的活力,走进城中吧,看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楼宇,看看熙熙攘攘的车流,看看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有无数颗心,都在为更美好的明天而跳动,这里有更多的梦想会在明天实现。